案例 / 金融领域
芝麻信用|信用+场景,带来价值颠覆


范震隽
合伙人&金融体验董事总经理
分享至
时过境迁,只能谈钱
“什么时候你强烈感受到自己的信用?” 大多数人只有个答案:贷款买房和办信用卡的时候。尤其是2015年以前,从认知到应用信用只与金融有关。征信由央行统一管理,信用记录采集局限于金融行为。令人不安的事实是,一个生活中的无赖甚至骗子,很可能因为按时偿还车贷房贷从而获得信用记录,被判定为信用良好的人。
芝麻信用出现前,信用的价值不断被漠视,守信者未必获益,失信者未必损利。大家越来越不重视信用,平日既无法感知也没什么用场。其实中国人自古特别看重信用。一诺千金、言而有信、驷马难追……我们拥有无数重信守诺的故事。进入工业经济时代后,商品化不断加速,人与人之间几乎所有的价值交换,都可以通过货币完成。信用平日既无法感知也没什么用场。
定义信用的商业价值
互联网逐渐触达生活的每一个场景。芝麻信用,作为一家有使命感的互联网企业,希望以阿里庞大交易数据为基础,提供信用服务,提升用户的生活体验。从此互联网征信的大幕被芝麻信用正式揭开。2015年唐硕与芝麻信用一道,定位核心用户从场景切入,以体验战略构架信用服务生态。
信用将是积极向上者,最重要资源。更需要信用的个体,是社会阶梯上正在飞奔的年轻人。比如:初入社会的学生、活跃享乐的职场白领、勤勉精明的小微企业主Ta们生活目标往往具体明确,对能力、资金、关系的控制性较弱,渴望从社会获取基于自身未来可能性的额外支持。同时,众多希望带来更高品质服务的品牌,特别是在资源重、环节多、流程复杂的领域。如何降低获客成本?如何更好的区分与管理高净值客群?这是服务行业共通的典型话题。
信用将是积极向上者,最重要资源。更需要信用的个体,是社会阶梯上正在飞奔的年轻人
芝麻信用与唐硕一道提出了管理信用的三大价值原则:可感知、可利用、可提升。
可感知,信用变得具象化、结果化。“芝麻分”,是对用户信用的评定结果,使人直观形成资源意识。它从用户的行为偏好、身份特质、履约能力、人脉关系、信用历史综合归纳得出;“信用空气”,环境颜色也会随着信用的高低而变化,信用如同空气,如影随形不可或缺,空气质量好时碧绿湛蓝,质量过低时橙红告警。
可利用,在不同场景中,以用户信用数据与服务提供者进行价值交换,为用户获得信用价值。信用可以帮你促成交易(商业场景),比如免押金解锁ofo、优拜、永安等共享单车,也可以使你在Aribnb和小猪短租轻松入住。信用可以帮你建立关系(社交场景),在百合、世纪佳缘、珍爱网,展现芝麻分能够加深了解增进好感。信用可以帮你便捷获得(机会场景),申请新加坡、卢森堡等国家签证时,你不用准备繁多的资料,在未来申请海外学校时,你可能因此提高获得offer的几率。当然,前提是你的信用,足够高。
可提升,给予每个人多种补充信用数据的渠道,提升自己的信用价值,引导诚实守信的行为习惯。与可感知不同,可提升强调动态化,一些可能对信用带来影响的行为都会及时提醒及时反馈。引导人们通过规则提升了信用,实际上也是在培养信用意识,引导社会道德与国民素质。
“我们征途是星辰大海。”
芝麻信用的雄心壮志,在于对信用服务生态打造,更在未来以巨量信用数据作用商业环境与社会形态。信用数据穿梭于场景之中,在用户与服务提供者间的价值交换中一直累积。用户不断提升自己的信用,提供各种信息与记录,在不同场景获得相应的高价值服务。服务提供者通过未来的行业信用解决方案,简化流程降低运营成本,为不同类型用户提供高匹配度的服务。
信用将极大地节约时间,提升商业运转的整体效率。信用将在某些场景中,成为一般等价物,彻底取代货币。信用将改变人与人、人与组织、组织与组织间的关系。
扫码关注公众号,了解更多洞察详情
